新闻动态

致力于产品的良好用户体验、有效的网络营销效果而努力

从百湖之市到千园之城 一座超大城市的美丽生活

发布时间:2025-09-10 01:55:19 来源:星空体育网页版

  8月31日,大雨初霁。东湖高新区豹澥湖公园,6岁的陈子轩从爬网上跃下,和爸爸一起兴奋地跑向直升机体验区。

  “相约春天赏樱花”,已成为百万海内外游客每年必赴的武汉文旅盛宴。而对1300多万武汉市民而言,30天的樱花季只是他们美丽生活中的一页。

  进入新时代,武汉经济总量攀升,人口持续涌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却实现了逆增长:2011年不到9.5平方米,2024年已超过15平方米。

  移步可及、风格各异的千余个公园,共同绘就出一幅城水相依、人城相融的生活画卷。

  8月31日晚9点,完成8公里夜跑的李冬辰将随手拍的夜景发到沙湖摄友群里。

  “群里聚集了近200名沙湖边的摄影爱好者,每月上传照片上千张,朝霞晚晖、航拍特写、人物风光,应有尽有。”

  1907年,粤汉铁路穿沙湖而过,将其一分为二。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变化翻天覆地,沙湖水面却不断缩减。进入新世纪,商业、住宅持续涌入,沙湖何去何从面临重大抉择。

  明洪武年间,沙湖面积近万亩。在1999年批复的武汉城市总体设计中,沙湖的控制面积仅有1600亩,意味着未来可能还有大量水面被填。

  转机发生在2002年,《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作为全国首部湖泊保护地方性法规,它把湖泊的定位从可开发土地,变为需严格保护的自然资源。

  进入新时代,湖泊已不仅是城市宝贵的“生态之眼”,更成为市民百姓的幸福之源。

  2014年,《武汉市湖泊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施行后,沙湖公园启动建设。清淤治污、实施绿化,被“锁”在居住小区院墙里的湖岸重新打通。

  如今,李冬辰把沙湖公园当成了他商业拍摄的“天然影棚”古朴建筑、自然湖景、绚烂春花、别致花园与时尚汉街交织成画。

  武汉市现有湖泊166个,中心城区已建成70余座湖泊公园,远郊大型湖泊也设有郊野公园或自然保护区。东湖、后官湖、金银湖先后建起环湖绿道数百公里,既守护一城清波,又让市民享受亲水之乐。

  武汉市成功举办七届“汉马”,其中,东湖绿道的20公里赛程樱花绽放,被国内外选手誉为“最美赛道”。

  武汉杨泗港都市T台,市民在“国风”篮球场休闲运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上周末,青山居民李元带着妻女来到家门口的长江江滩,从堤底停车场步行200米,便抵达江边绿地,搭起帐篷享受江风。

  这里属于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青山段。7.5公里岸线曾遍布工业码头,拆除后成了公园绿地。

  武汉因江而兴,城市也是顺江铺展、依水而生,展开了“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汉口盛景,沉淀出武昌古城1800年的绵长文脉,更铸就了“汉阳造”跨越百年的工业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重点项目布局武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武汉港货通八方,武钢炉火映天,武船巨轮入海,武车铿锵前行,国棉纺纱不息大批工厂、码头沿江而立,托举起国家的工业脊梁。

  当全球城市化浪潮来到新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城市格局逐渐显露出其局限:码头林立、棚户连绵,市民“临江不见江、近水难亲水”;传统产能阻滞城市生长活力,铁路分割制约城区发展。

  随着码头外迁、企业移址、铁路改线,江边留下一处处沉淀岁月厚度的工业遗存。

  武汉顺势而为,用公园填补空白,保留城市记忆。2002年起,汉口、武昌、汉阳、硚口、青山、洪山等江滩公园相继建成且不断迭代。

  2020年,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启动。截至今年4月,已建成总长80.7公里、总面积838.3万平方米的沿江公园带。每年,5000万人次在这里休闲漫步,也耳濡目染着这座超大城市的进化史。

  在青山,戴家湖变成红钢城配套的粉煤灰堆场后,一度沦为“工业伤痕”。如今,这里已恢复生机,绿树成荫、碧波荡漾。

  在武昌,武九铁路北环线停运后,旧铁轨化作路缘,枕木变成座椅,绿皮火车静驻原轨成为咖啡空间,为工业记忆注入活力。

  在汉阳,昔日内河第一大货运港杨泗港化身都市T台。龙门吊、航车轨道,国风篮球场、彩色集装箱,吸引络绎不绝的年轻人前来打卡、运动。

  长江与汉江,交汇出武汉三镇。两江交汇处的南岸嘴,被誉为武汉的“城市之心”。

  从全球来看,几乎所有超大城市的“城市之心”,都进行了商业开发、建有地标建筑。武汉,是个例外。

  南岸嘴曾有万余名居民和十数家企业和事业单位。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居民与企业悉数迁出,政府为此付出巨大投入。

  此后,武汉市曾面向全球征集南岸嘴开发方案,但经反复论证,最终作出战略“留白”的决定。这片380亩土地,以生态公园的方式回归自然,为未来留下绿色空间。

  2025年,南岸嘴江滩公园完成新一轮改造,增设堤顶观江道、夜跑步道、休闲区及三条主题小径。步行10分钟,市民即可一睹江汉朝宗的波澜壮阔。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蛇山。上世纪80年代末,蛇山周边掀起开发热潮,无序建筑环山而起、逼近山脊。2006年,武汉决定“还山于民”,5年投入超10亿元,拆除各类建筑,实现“显山透绿”。

  2024年底,武汉又建成24.5公里的东西山系生态人文廊道示范段,蛇山是其中一道特别的风景。

  如今,以黄鹤楼为核心,蛇山沿线余处景观,整座山体成为城市“绿肺”。市民登上山脊,即可领略“龟蛇锁大江”的雄浑气象,感受城市“以楼兴园、以园连山、以山还民”的治理初心。

  除了留白、还绿外,还有限高。自1985年黄鹤楼重建开放以来,武汉连续实施七轮视线保护规划,控制开发强度。40年来,周边未建高楼,确保从各处均可观览名楼。

  留白、还绿、限高在房地产快速地发展的大潮中,长期的坚守意味着巨大的经济代价,更展现出超越短期利益的文化定力与生态远见。

  2024年4月28日,在武汉园博园世界花园大会武汉会场开幕式现场,各色鲜花竞相绽放,市民游客穿梭于各展区之间,拍照打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通讯员 徐志刚 摄)

  “真没想到,咱们这儿居然成了学区房!”8月22日,东西湖区金银湖新村居民卫宝华,望着楼下绿意盎然的园博园学校,脸上写满欣慰。

  2010年,卫宝华一家刚刚搬到这里时,五口人挤在90平方米的房子里。窗外是金口垃圾场,恶臭弥漫数公里,常年不敢开窗,夏天纱窗上蚊虫黑压压一片。

  这座垃圾场位于三区交界地带,堆积了16年城市垃圾。多年来,周边逐渐聚集了低保户、拆迁户、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逾十万人,却缺乏公交、医院、幼儿园、菜市场等配套。

  2012年,武汉市成功申办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决定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在金口垃圾场上建设园博园。

  2015年9月,经过1000多个日夜奋战,通过厌氧处理和生态改造,昔日的垃圾场化身3205亩的超大公园,面积相当于4个半解放公园、近7个中山公园。

  环境变好了,外迁居民纷纷回迁;人气旺了,餐厅、药房、超市层出不穷;地铁通了,学校建起来了,曾经的城市边缘地带,变成享有全面配套的景观区。

  园博园项目不仅荣获联合国“C40城市气候领袖奖”,还作为事业发展案例向世界推介。

  “看得出来,居民们是满心欢喜感谢这个工程。”今年7月,在武汉留学的拉米斯莱迪慕名游览了武汉园博园。得知这里的民俗表演是周边居民自发组织、排演的,她惊叹不已,“只有在中国,才会为中低收入人群,修建这么大、这么美丽的公园。”

  在西方,纳税越多的地方,自然要享受更好的城市服务。园博园的建设,打破了这一治理逻辑。

  与园博园同步,武汉还启动三环线生态隔离带建设。舵落口江滩公园、张毕湖公园、武丰闸湿地公园、黄龙山公园等45座城市公园,共同组成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绿色走廊。

  这些公园分布在城市边缘地带,原来是垃圾场、尘灰地、民房工棚,最终跟园博园一样,逐步生长为武汉的生态绿屏、公园环带和美好生活区。

  武汉江汉区,孩子们在近日投用的远洋鲸奇儿童友好公园内玩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冬天蜡梅花,夏天石榴花”今年元宵晚会上,一曲《汉阳门花园》唱哭无数武汉游子,也让这处“口袋公园”成了网红打卡地。

  夏夜,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汉阳门花园水杉成荫、江风轻拂。老人摇扇对弈,孩童奔跑嬉戏。民谣吉他声响起,年轻人围坐跟唱。

  这座7578平方米的小公园,2024年经历改造焕新。“老城的记忆和烟火气回来了!”街坊老周抚摸斑驳的墙砖后感慨。

  自2017年起,武汉启动口袋公园建设。卫星影像扫描城市缝隙,设计师躬身丈量废弃角落,以“见缝插绿”的绣花功夫,激活高架桥下、社区角落、地铁通风口等灰色“边角料”,重塑为可憩可游的绿色微空间。

  1949年,著名实业家周苍柏捐出“海光农圃”,东湖成为人民乐园。1951年,武汉市民肩挑背扛,把汉口巨贾刘歆生的“西园”改造成中山公园。1952年,旧时的西商跑马场,改建成解放公园。

  回望过去,武汉公园就是一部从私园走向公园、从精英专属迈向人民共享的演进史。而今“口袋公园”的建设,又将这部武汉公园史推向新境界普通市民也能“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在家门口有自己的专属公园。

  它们是银发族的幸福半径。洪山区烽胜路口袋公园,曾经堆满建筑垃圾,如今立起红柱灰瓦的戏楼,居民在此听戏会友。

  它们是童年记忆的欢乐世界。江汉区常青藤口袋公园,蓝色鲸鱼滑梯静卧香樟树下,每日可见孩童奔跑嬉戏。

  它们是青春能量的充电站。江夏区青龙市集口袋公园的山水涧茶吧,周末举办森林音乐会,众多年轻人沉浸其中。

  短短数年间,武汉以平均4天建成一座口袋公园的速度,推动城市有机更新。迄今,700余座“巴掌大”的绿洲如繁星般散落三镇,占全市公园总数的七成。

  百湖是天赐之宝,千园是人为之功。从百湖之市到千园之城,这是一座城市在漫长的时间轴上完成的进阶,在发展的大坐标中画出的向上曲线。

  从百湖之市到千园之城,不只是休闲空间的拓展,更是发展理念的跃升。在武汉,千园和百湖,不是割裂的,不是孤立的。前者包容了后者,后者支撑了前者,其发生过程,就是深度梳理大自然给予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精心整理城市角角落落的空间,一代又一代人接力绣花,推动城市美学的更新、治理观念的升级、城市生活的飞跃。

  从百湖之市到千园之城,既标记了城市文明的温度,也标注了人民幸福的厚度。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产生了色彩斑斓的园林文化,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等,留下了“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的景致,但很多时候,普通民众可望而不可即。武汉的公园变迁史,就是一部不断亲近人民的历史。大大小小的公园,开枝散叶、层出不穷,以公平的公共产品示人,以普惠的民生福祉予人,充值了城市发展的储蓄账户,增值了人民生活的幸福账户。

  最美的风景属于人民,因为人民性是城市发展的本质属性。这一属性承载我们党的初心与本源,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鲜明体现了中国特色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区别于其他一些制度和国家的根本价值取向。

  最美的风景属于人民,因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国家发展是一个“并联式”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这种特征体现在城市发展领域,就是把西方现代城市在漫长发展历史中遇到的命题,以系统集成的方式来进行整体、系统的谋划。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现代化人民城市理论是我们这个党、这一个国家的响亮宣言,如牵引绳一般,导引了城市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同频共振、齐头并进。

  翻开共和国的厚重史册,共有5次全国性的城市工作会议。从价值取向上看,“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一以贯之。从百湖之市到千园之城,这是一座超大城市在内涵式发展上奋力谱写的进化史,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中坚定书写的蝶变史。邀三五好友,沿湖畔绿道徐徐骑行,任清风掠过发梢,将欢语洒落林间;茶余饭后,踱步至邻近的公园,看晚霞为城市镀上金边,任晚风带走白日的疲惫日用而不觉的美丽生活,诞生了人民城市理念的具象化表达。这样的表达越坚定、越清晰、越丰富,城市发展就越有活力,就能在华章赓续中走进更加气象万千的天地。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网友评论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

星空体育app官方下载扫一扫咨询微信客服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微信咨询
星空体育在线平台
返回顶部